戛纳Day6:今天,契诃夫和伯格曼的游魂来到戛纳
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07.06-07.17
陀螺电影·专题报道
ToroScope@CANNES2021
✍️
作者|德小科
编辑|车小爷
排版|小浣熊
©️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
戛纳的周日,并不清闲。
今天是开幕以来,第一次一天之内有三部主竞赛电影放映,分别是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南尼·莫莱蒂的《三层楼上》和米娅·汉森-洛夫的《伯格曼岛》。这三场主竞赛的首映从下午三点开始环环相扣,一直到凌晨结束。
官方排片表里,唯一能一口气就在今晚看完全部竞赛电影的合理路径就只有一条,就是从卢米埃尔厅的《驾驶我的车》转到巴赞厅的《三层楼上》最后再到德彪西厅的《伯格曼岛》。
很可惜的是,因为抢票系统不给力+电影宫一些非常莫名其妙的规定,让我最终没能看上《三层楼上》,而开场后巴赞厅内还空了大量的座位——可能连意大利的记者们都放弃了看意大利大导演的新作,选择去看欧洲杯的决赛——想起来还是有点闹心。还好明天一早还有一场可以去补,我于是临时决定去看穆德卢佐的新片《进化》。
除此之外,我还在上午看了非竞赛展映单元的嘻哈题材的《至高无上》,以及法国女演员艾玛纽尔·贝克特执导的的有关抗癌题材的《在他的一生中》。
只可惜上面这两部影片的质量都差强人意,因此今天的推送我们就和大家着重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两部主竞赛电影的感受。
而在播客里,陀螺会和我谈到《在他的一生中》《驾驶我的车》《三层楼上》《进化》和《伯格曼岛》五部作品,欢迎大家继续点开收听👇
《驾驶我的车》
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评分
陀螺:★★★★☆
德小科:★★★★☆
陀螺短评:
在《夜以继日》式的40分钟开场后,我们跟着小红车进入了滨口的下一个创作篇章。在高度设计和编排的刻意感之中,不同戏剧空间的交融和连系,以不同调度方式区分,抓马成为了言语中的故事,或被挡在了画面之外,不同角色面无表情的叙述和自白更像是一种牵引,肢体和面目才是情感流动的真正出口。
相关回顾:
滨口龙介的新作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是本届戛纳里备受东亚影迷关注的主竞赛作品之一。
作为日本影坛的当红“炸子鸡”,滨口龙介近年来在欧洲电影节掀起风暴。
/ 滨口龙介
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他正在一个令人惊叹的上升期:121分钟的《偶然与想象》刚刚在今年三月份拿下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四个月过后,他居然又带着一部179分钟的《驾驶我的车》挺进戛纳主竞赛。
/ 《偶然与想象》已让滨口
在年初的柏林获得评审团大奖
本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大家可能已经在各个地方都读到过:
一个丧妻的男演员来到广岛制作新戏,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和他的女司机之间有了很多的交流,最终两人都逐渐敞开心扉,接纳了人生过去的伤痛。
但实际上,滨口为这个故事扩了容,增添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内容。
/ 《驾驶我的车》剧照
比如电影在片头出现的前40分钟的部分,都是滨口对原来的故事所做的补充/引子。
滨口一如既往在作品中设置了“演员/角色”的双重性。《驾驶我的车》里有一条重要的“戏中戏”的暗线,里层的戏是男主角所在的剧组为即将到来的话剧节排演的新作。这条线将和司机的线并行在一起,以互文的形态彼此呼应,增添了大量的阐释空间。
电影中不乏令人惊奇的调度和耳目一新的构图设计,更为突出的则是声音的设计。
/ 《驾驶我的车》剧照
滨口龙介找到了那个最为微妙的时间点,多次在电影里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全场近两千名观众一起屏息凝神、安静感受,真的展示出了大师级别的控制力。
而演员的表演也依然是大量的做减法,这种能让每个人都看起来像是灵魂被抽出一半、充满了麻木与悬浮感的表演风格也真的是令人称奇,不知他是如何把演员都调教成这样的。
/ 《驾驶我的车》剧照
但这样的表演路数却又和戏中戏里非常舞台剧式的、夸张化的表演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随着剧情发展人物弧光逐渐完成,在影片后段的几场充满情绪张力的戏份中,大家都与自己的伤痛和解之后,影片更深刻的用意这才隐隐浮现出来。
那些掩盖在文本中的符号:广岛、核爆穹顶遗址、口罩、密闭的汽车……它们在某个时刻突然就能被联系起来: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滨口好像讲述了一个“后疫情的灾后重建”的故事。
/ 《驾驶我的车》剧照
在病毒肆虐和无穷无尽隔离的日子里,“车”是人的心智的外化,我们都需要驾驶它,度过悲伤的各个阶段,终结麻木,走向新的生活。
《伯格曼岛》
Bergman Island
评分
陀螺:★★★☆
德小科:★★★★
陀螺短评: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蒂姆·罗斯饰演的导演丈夫甚至说自己下一部电影要拍鬼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的提及量过剩了
相关回顾:
法国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伯格曼岛》是一部小清新的作品,看完后,仿佛感觉吹到了来自瑞典的凛冽而清新的风。
故事讲述了一对导演夫妇为了完成各自的新创作,搬来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生前所隐居的小岛来生活,在这里他们的感情有了小小的考验,新的境遇也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不同的体悟。
/ 《伯格曼岛》剧照
电影同《驾驶我的车》一样,也有了一个戏中戏的嵌套结构。只不过,《驾驶我的车》中的戏是与现实生活所平行的戏,而《伯格曼岛》中的戏则是虚构的戏份。这个虚构的戏中戏在最后也渐渐与现实世界有了交叉,电影在一片无限的暧昧中慢慢结局。余韵无穷。
导演的技法十分成熟,我们能十分清晰的从视听的风格中捕捉到两层叙事之间的差异。这说明米娅很好地处理了影像文本上的关系,她在创作上是很有想法的。
/ 《伯格曼岛》剧照
而在这两层叙事之外,导演可能在故事里投射了自己的情感经历,让电影变得十分私人化。
米娅·汉森-洛夫和张曼玉的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也有过一段婚姻。在这部《伯格曼岛》中,主角夫妇的人设(男导演名气大过女导演)就已经暗示了他们和米娅自己婚姻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
/ 《伯格曼岛》剧照
影片中也有诸多的细节都能验证这一猜想。
比如当得知伯格曼导演一生中有九个孩子之后,女主角质问男主角的想法的段落,就能和米娅与阿萨亚斯育有一子的事实暗合起来——是生育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米娅或许曾经真的和阿萨亚斯有过这样的争论。
正因如此,电影的文本变得更有(ba)趣(gua)起来。我们可以在这明显的两层结构中大胆想象第三层的“弦外之音”。
/ 《伯格曼岛》剧照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作为题眼的“伯格曼”,自然是游荡在本片的一个“幽灵男主”。
大量的或致敬、或讥讽的段落,再加上诸多伯格曼迷因(memes)的出现,绝对能让伯格曼的影迷大呼过瘾。
明天我们将会迎来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的万众期待的、全名阵容闪瞎眼的、等了一年总算出来的《法兰西特派》,还有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彼得罗夫的流感》。
华语电影、陈熠霖导演的首部长片《寻找》也将在一种关注单元和大家见面,大尺度的题材,更是令人无比好奇。
希望大家继续锁定戛纳日记,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截止发稿前今日评分表
华语媒体场刊
陀螺电影评分
👆
今天的礼物,是一张导演双周单元海报。
福利时间:
*转发本篇推送到朋友圈,并将朋友圈截图发至陀螺电影后台。
*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聊两句~顺手点击文末的「赞」和「在看」吧,嘿嘿
*送出礼物尚在国际邮递途中,所以需要中奖的朋友等待一阵子才能拿到。
*开奖方式:每篇推送发布的5天后,在评论区开奖。
戛纳Day5: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戛纳Day4:麻烦金棕榈给他吧!
戛纳Day3:都是男导演拍女性,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戛纳Day2:一封递给电影的「血书」评价两极
戛纳Day1:卡拉克斯的暗黑歌舞片
戛纳Day 0: 下海去!为电影欢呼!
成为日本影坛当红炸子鸡是什么体验?
是时候了,她总算进了戛纳主竞赛